2025 報稅懶人包/退稅時間、所得稅試算、級距查詢⋯一篇看懂!
2025-04-28

剛踏入社會,不知道該怎麼報稅嗎?新手首報族看這篇就對了!從誰需要報稅、該準備哪些資料,到113年度綜合所得稅的計算方式與繳稅、退稅流程,這次編輯一次帶你快速掌握首次報稅的必備知識,輕鬆避開常見地雷!

延伸閱讀:全家便利商店隱藏服務大公開:「寄物+」一天僅需 20 元即可寄放行李!

誰需要報稅?為何不用繳稅也建議報?

在台灣,只要您在前一年度(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)有任何形式的收入,如薪資、利息、股利或接案收入等,各類所得基本上都需依《所得稅法》規定申報綜合所得稅。至於是否需要實際繳納稅款,關鍵在於您的綜合所得總額,扣除免稅額與各項扣除額後,是否產生「應納稅額」。根據財政部公告,若全年綜合所得總額未超過免稅額與標準扣除額的合計數,則不僅無須繳稅,也可以免辦理結算申報。然而,即使符合免申報條件,仍強烈建議您主動完成申報,原因包括:

1. 有機會退稅:透過申報,稅務機關將重新核算您的應納稅額。若先前預繳的稅款(如薪資扣繳)高於實際應納金額,便有機會領回溢繳的稅款,對剛開始累積財富的首報族來說,是一筆不無小補的收入。

2. 避免漏報罰鍰:若未依規定期限申報,即使免稅,也可能因漏報而遭受罰鍰,得不償失。

3. 建立良好納稅信用:準時且誠實申報納稅,不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,亦有助於建立良好的納稅記錄,對未來如申貸、辦理政府補助等,都可能帶來正面影響。

  • 圖片來源:財政部@facebok

報稅時程、要帶什麼文件、去哪裡辦?

每年的五月是綜合所得稅的申報繳納期間。但為因應國際經濟情勢及減輕民眾負擔,113 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及繳納期限已延長至 114 年 6 月 30 日。請務必留意此重要時程,並儘早準備相關資料,避免於截止日前倉促辦理。為順利完成報稅,您需要事先準備以下基本文件:
1. 身分證明文件:本人及受扶養親屬的身分證或居留證。
2. 所得資料:
薪資所得:公司提供的薪資扣繳憑單(現多為電子憑單)。

其他所得:如兼職、投資等相關證明文件。
3. 扣除額證明文件(若適用):
 免稅額:如扶養親屬的相關證明文件。
•列舉扣除額:如醫療收據、捐款收據、保險費繳費證明、房貸利息證明等。

目前主要的報稅管道有三種:
1. 網路報稅:使用自然人憑證、健保卡或行動憑證登入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系統進行申報
2. 手機報稅:下載財政部行動報稅 App,即可在手機上輕鬆完成申報。
3. 人工申報:下載申報書或至國稅局索取,填寫後親自遞送或郵寄至國稅局。

提醒您,在選擇線上申報時,請確認您已備妥對應的憑證,如自然人憑證、健保卡、電子憑證等。

  • 圖片來源:財政部@facebook

綜所稅怎麼算?

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計算公式如下:

步驟一:計算綜合所得淨額
公式:所得淨額=所得總額-免稅額-扣除額(標準或列舉)-特別扣除額-基本生活費差額

▪︎ 所得總額:您全年度的各項收入總和,包括薪資、利息、租金、獎金、投資收入等。
▪︎ 免稅額:政府提供每位納稅義務人的基本免稅額度,113 年度為每人 9.7 萬元。若有符合規定的受扶養親屬,其亦享有相同的免稅額。

▪︎  扣除額二擇一:
標準扣除額:單身為 13.1 萬元,已婚者為 26.2 萬元。
列舉扣除額:若您的醫療費用、捐贈、保險費、房貸利息等支出合計金額高於標準扣除額,可選擇採用列舉方式扣除。
▪︎ 特別扣除額(符合條件適用):包含薪資、儲蓄、幼兒學前、身心障礙、長照、教育學費、房租支出等8項。
▪︎ 基本生活費差額:當您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合計數低於基本生活費總額(每人21萬元x申報戶人數)時,其差額可自所得總額中減除。
*範例:若您單身,免稅額 9.7 萬元加上標準扣除額 13.1 萬元,合計 22.8 萬元,已高於基本生活費 21 萬元,故無基本生活費差額可扣除。若您家中有三口人,基本生活費總額為 21 萬元x3=63 萬元,若您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合計數低於 63 萬元,則可扣除其差額。

步驟二:計算應納稅額
公式:應納稅額=所得淨額x稅率-累進差額

您的所得淨額將依據以下稅率級距適用不同稅率:
▪︎ 59 萬元以下,稅率 5%
▪︎ 超過 59 萬至 133 萬元,稅率 12%
▪︎ 超過133萬至 266 萬元稅率,20%
▪︎ 超過 266 萬至 498 萬元稅率,30%
▪︎ 超過 498 萬元稅率,40%

步驟三:計算應繳(退)稅額
公式:應繳(退)稅額=應納稅額-已扣繳稅額及可抵減稅額

▪︎ 已扣繳稅額:平時領薪資時,公司已預先扣繳的稅款。
▪︎ 可抵減稅額:例如投資股票的股利抵稅、出售舊房地產的重購退稅等。

報稅後要做什麼?繳稅與退稅方式簡介

在完成上述計算後,如果「應納稅額」扣除「已繳納稅額及可抵減稅額」的結果為正數,那就需要繳納稅款;但如果計算結果為負數,代表您可能有多繳的稅款,可以申請退稅!若申報後需要繳納稅款,常見方式如下:
▪︎ 網路繳稅:透過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系統或網路繳稅服務網站,使用金融機構帳戶或信用卡繳納,便利快速。
手機繳稅:下載有提供繳稅服務的行動支付 App,以信用卡或晶片金融卡繳納稅款。
▪︎ 便利商店繳納:應繳稅額在 3 萬元以下者,可列印繳款單至統一、全家、萊爾富、OK 等便利商店繳納。
▪︎ ATM轉帳:利用金融機構或郵局的自動櫃員機進行轉帳繳稅。
▪︎ 臨櫃繳納:至代收稅款的金融機構(郵局除外)以現金或票據繳納。

若申報後可退稅,退稅款通常會以下列方式退還:
▪︎  直接撥入帳戶:於網路或手機報稅時填寫本人、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的金融機構或郵局帳戶,國稅局將直接匯入,快速便捷。
▪︎ 收到退稅憑單:未提供帳戶者,國稅局將寄發退稅憑單,您可憑憑單和身分證件至指定金融機構領取現金或存入帳戶。

  • 圖片來源:財政部@facebook
[banner=2293]

常見的報稅迷思與注意事項!

針對首稅族常有的報稅疑問與錯誤,以下將更詳細地說明正確的觀念及報稅時務必注意的事項:

▪︎ 「薪資不高就不用報稅」的誤會:許多人以為只要薪資不高就不用理會報稅,但實際上,所得是否需要申報是根據全年度的「所得總額」是否超過免申報門檻來判斷的。即使您的薪資不高,若加上其他收入(如兼職所得),仍可能需要申報。因此,建議您確認全年度的所得總額,判斷是否需要申報,以避免漏報受罰。

▪︎ 「免稅額與扣除額」的區別:免稅額是政府給予納稅義務人的基本扣除,直接從所得總額中減除;而扣除額則是在符合特定條件下,可以進一步從所得總額中減除的項目,例如醫療費用、捐贈等。了解兩者的差異,並正確適用扣除額,可以幫助您合法節稅。

▪︎  「扶養親屬」的認定:扶養親屬的規定並非以親等關係來簡單判斷,而是有明確的法律規範,例如年齡、是否無謀生能力等。在申報扶養親屬前,務必仔細查閱相關規定,並準備好符合規定的證明文件。

▪︎  報稅重要提醒:
- 仔細核對資料:確保所有個人資訊、所得資料和扣除額證明文件都正確無誤。
- 妥善保管文件:將報稅相關資料至少保存五年,以備查驗。
- 警惕詐騙:請勿輕信不明來電或訊息,國稅局不會以電話或簡訊要求您進行轉帳或提供敏感資訊。
- 準時申報:務必在期限內完成申報,避免產生滯納金。

  • 圖片來源:財政部@facebook

報稅相關政府網站一次看!

報稅遇到疑問時,可參考以下資源:
1.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:https://www.etax.nat.gov.tw/etwmain
2. 各地區國稅局網站:
財政部臺北國稅局
財政部高雄國稅局
財政部北區國稅局
財政部中區國稅局
財政部南區國稅局
3. 外僑稅務服務網:https://www.etax.nat.gov.tw/etwmain/alien-tax-service
4. 國稅局免付費電話:0800-000-321(報稅疑問諮詢專線)
5. 線上客服:透過財政部稅務入口網或各地區國稅局網站查詢線上客服功能


延伸閱讀